鲜网文学 - 经典小说 - 今天安利什么呢在线阅读 -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的剧情简介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的剧情简介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的剧情简介



    故事描述在五丈原之战中病死的诸葛孔明,以年轻之姿转生到正在举办万圣节游行的现代日本东京都涉谷,并因此与创作歌手月见英子相遇,于是为了帮助英子实现她的梦想,孔明发挥他的军事长才,以英子的军师身份活跃的故事。

    让我来康康还有谁没有看四月新番《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的?都快给我去看!

    这部番真的是太快乐了,我光是在这里提一嘴设定,相信就能吸引一大波人入坑:具体来说,这部动画讲的是诸葛亮穿越到日本当经纪人,从零开始打造差异化爱豆的故事。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题材听上去非常哗众取宠。而且光看TV人设的话,这个诸葛亮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光荣游戏里那种日式的刻板印象了——高帽、长袍、羽扇纶巾、八字胡、长须,所以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有大陆这边的观众觉得这种人设看起来又丑又怪,难以接受。

    以及,这个魔改历史和戏说历史人物吧……这几年还真是一个敏感且颇受争议的话题。动画还是日本作者原作 日本制作者改变的,这个问题瞬间就变得更复杂了。

    因此,刚刚开播的时候,围绕这部番的争议还真的挺不少的。

    不过后来呢,随着B站上有人用这部番的op做起了诸葛村夫和王朗饶舌的鬼畜,大家就开始后知后觉地发现:欸,这个动画里画的诸葛亮,和老版《三国演艺》里的唐国强老师,看上去根本就是完全一致嘛?!

    和唐国强一致   =   新的鬼畜素材诞生了   =   宅圈好文明的一部分

    没有人会受伤的世界就这么诞生了,好耶!

    好吧好吧,开玩笑了,主要是随着剧情的展开,作者对三国的喜爱、和作为资深爱好者对相关史料了解也开始逐渐体现在了故事的边边角角之中。

    这点从何论起呢?首先我们来谈谈剧情中出现的密集到吓人的三国梗吧!

    一般而言,由于日本翻译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是把名字直接译为《三国志》的,所以不少日本人都会把演义小说的内容当成真实的史料来理解,再加上文化差异 语言隔阂 各种二创魔改的影响,如此一来,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往往会和真实情况天差地别。

    但这部动画却非常不一样,目前而言,出现在动画里的三国梗有很多都是记载在真正的史传《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对外国人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相当难得了。当然,《演义》的成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的,别的不说,主要是正史里的诸葛亮也并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充满个人魅力。作为创作者,借用更有戏剧化、更夸张的桥段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如果只谈梗和设定,读者朋友们或许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噱头十足的日常/高校番。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部番有着非常明确的主线,而三国梗是与剧情交织融合着出现的。

    这些三国梗既能很好地解释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行动动机与行为模式,又能作为关键点推动剧情的突破与进展。因此,你看下来会很明确地体会到,这部番完全不是“披了个三国皮的偶像番”,而是“一定是诸葛亮来到现代遇到偶像这样的奇妙设定才会发生的故事片”——要做到这一点,无疑需要作者对史料相当扎实的理解,和对叙事节奏相当成熟的把控的。

    再次,要论本作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本人,其实也是塑造地相当的好。你能非常清晰地在他的身上看到作者的巨大厨力,但这种厨力和写乙女恋爱文的太太们所佩戴的那种粉红滤镜又不太一样(毕竟作者是个男人)。本作的诸葛孔明真的是很少见的、少年人会非常憧憬的那种,算无遗漏、充满知性、情商极高、道德在线、追求新潮且偶尔调皮的智者角色。这种聪明过人,但因为没有私心,所以心机不重,不jian不滑,还能时刻指引你人生方向的长辈请给我来上一打!

    顺带一提,被诸葛亮,打造的那名爱豆性别女,长着黄头发,姓月见名英子,所以合起来就是黄月英了(迫真)。

    但是不要误会呀,这部番讲的东西和什么古穿今、前世今生、再续前缘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就具体定位而言,女主角拿的其实是刘备的剧本。而且作者明确表达过“不会给孔明任何感情戏,否则就是在玷污历史偶像”的声明,所以大家看的时候完全不需要担心踩雷。

    而且女主本人很可爱!唱歌确实很好听,性格也很好,和诸葛亮站在一起的时候,居然还有点忘年交 温馨父女感。

    毕竟,我诸葛村夫,扶不起阿斗,还扶不起这涉谷的偶像吗(滑稽

    最后来夸一夸本作的音乐——是的,这居然是一部音乐番,没有想到吧?

    虽然名义上是偶像番,但是本作的音乐/舞台设计堪称独树一帜,和lovelive或赛马娘那种卖萌妹子的校园偶像番有着很大的区别,歌曲全都是发音非常正宗的英文欧美流行曲 电音/DJ/rap元素不说,女主的目标也不是C位出道,而是去北美参加世界级别的音乐节。

    是的,所以这是一个(一千年前的)中国人带着日本人去参加北美的音乐节的故事,在这个日本文化产业视野总体向内收敛的时代里,能看到这样一部久违了的、充满世界情怀的特殊作品,还真是怪让人感动的。

    最近业界于此相类似的作品,还要数骨头社的《卡罗尔与星期二》,只是《卡罗尔与星期二》的音乐风格更偏向于R&B,好听是蛮好听,但我不太吃这种风格,而且剧情真的太薄弱了……所以最后也就不出意料的暴死了。

    相比之下,电音流行曲 剧情强势 从头到尾都是梗的《派对浪客诸葛孔明》就显得非常能够吸睛了。我对它还是非常期待的!希望本作能打出小众市场的一篇天空吧23333

    ?这番最近不敢入,因为老师跟我们讨论,中国的文化以日式方式传播出来获得喜爱,它还算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吗?老师举了迪士尼的《花木兰》和《龙珠》的例子,弄得我现在分不清,我对这类番和电影的喜爱,是归于对中国文化的偏爱,还是对于番本身的喜爱呢?我接受到的东西是中式还是日式?这部番给我带来的印象会盖掉之前的印象吗?我会不会产生错误印象?我觉得我自己思考清这类问题之前不会碰这部番,叹气。

    但是有个前提,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如果不能跟别的文化碰撞交流,就会很快失去生命力,可以了解下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跟外界隔绝后文明会退化。想只接收纯净的中国文化,其实是不可能的。

    ?哈哈,我觉得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它的答案很简单:

    像《花木兰》、《龙珠》、《派对孔明》这样的作品,还算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吗?——当然不算啦。

    这些故事中虽然有很多中国文化的要素,但它们所传达的内核、精神和价值观却是高度异域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们能够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功,完全不是因为外面那层壳,而是因为那个高度异域性的内核。

    此话怎讲呢?

    你会喜欢迪斯尼的《花木兰》,可能确实是收到了文化亲近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只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动画电影《花木兰》极其衍生IP都很受欢迎。人们欢迎它,本质上不是因为“唧唧复唧唧”的那个巾帼英雄木兰,而是因为迪斯尼讲了一个好故事。

    《龙珠》也是,它不仅在中国,在日韩、南北美、欧洲甚至非洲都很有人气,这是《西游记》的功劳吗?不是,这是鸟山明、少年周刊jump和日本动画工业共同创造出的成就,毕竟,大家提到《龙珠》的时候,想到的梗永远不是“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捉走了”,而是“哼,你这个战斗力为五的渣渣”,不是嘛?

    那么,我们要因此而放弃对番剧和电影的喜爱吗?这个我觉得大可不必。

    首先,你应该相信自己的审美品味。你会喜欢这类作品,说明人家确实做得挺好,既然人家确实做得挺好,那我们好像也没有理由来埋怨对方呀。

    其次,如果我们担心自己产生错误印象,那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避讳别人创作的“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文艺作品”,而是好好地学习本国的历史文化。因为错误印象不单单存在于异国的文化产品里,而是存在于你目之所见的每一个角落:广告、网文、游戏、流量IP、电视剧、同人二创、网络讨论、民间的以讹传讹……它不是你不接触就可以避免的东西。

    既然如此,干脆就换一种心态来接触它们好啦,通过这些后世的改编和细说来挑起你啃下整本《三国志》的兴趣,这才是打开文艺作品的最好姿势嘛。

    最后,文化这个东西嘛,流动性越强,生命力越强。一百年前我们就在讲“师夷长技以制夷”了,这句话在当下文艺创作领域变得格外地适用。化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经验和方法论,讲好《流浪地球》、《罗小黑战记》、《地久天长》这种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就是我们今天文化政策的整体导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