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网文学 - 言情小说 - 五十年代小日子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47

分卷阅读147

    会儿,抒文也溜了进来。

他把里间的门梢上,就三步并做两步冲到了床前。

“甜甜,我来了……”

他撩开帐子,钻进了被窝。一伸手,就揽住了一个柔软而guntang的身体。

“抒文……”徐甜甜紧紧地抱着他,被窝里的温度立马升了起来。

俩人翻腾着,大口地喘着气。

当巅峰来临之际,她低声唤着他的名字。

“抒文……”

他俩结婚这么久了,可热情依旧。

每一次团聚,都像新婚那般甜蜜。

她想,和爱人和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吧?

第89章

*

转眼进入了十二月。

天气越来越冷了。

徐甜甜上班时,在棉衣外面又套上了一件棉大衣。深绿色,双排扣,收着腰

身,两只斜插式的大口袋,还带着咖啡色的毛毛领子。

显得既利落,又暖和。

这是抒文从部队上领的军用棉大衣。他还特意和报社里的女同志更换了一下,

这样尺码更合适一些。

可她为了美,还是拿到裁缝店里,改了改。

这样就显得更贴身一些。

穿着出去,也常常惹来一片羡慕。

如今,军人的地位颇高,也备受尊崇。

这棉大衣一穿,代表着家里有人在部队上,无论是厂里的同事还是外面的顾客

见了,都客气了几分。

她心里也有点小得意。

他们家是军属,颇受优待。

这两年,区民政部门也搞起了拥军活动。一到年节,就要搞个茶话会什么的,

把她们这些军烈属都请过去坐坐,还送个茶缸子之类的纪念品。

这些东西虽然不多,可心意到了,荣誉也有了。

因为是军人子弟,冬娃在学校里也被另眼相看。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老师也很

热情。

公爹那边,也有出席活动。

在局里,也颇受尊重。

而这些,都是抒文当年投笔从戎挣来的。

他们一家老老少少,都是沾了抒文的光呢。

说到沾光,就连爹和娘也跟着沾了点。

抒文是个文职,穿衣也节省。

这两年,不光给她,就连爹和娘也弄了一身军用棉大衣。娘还好,直接盖在被

子上面压风。

爹呢,因为经常出门,就穿在了身上。

爹身材高大,这一上身,不长不短的正合适。别人一问起来,就说是女婿送

的,还一脸得意之色。

娘说,爹就是这个脾气,爱讲个排场。

她听了,也咧着嘴笑笑。

和抒文在一起,她觉得很幸福。

平日里虽然很忙,可感觉很踏实。她想,只要有家人陪伴,比啥都好。

爹说,来省店之事,他一直留意着。

可现在调动可不容易,得瞅着机会。

再说,从县里存一些吃食也容易一些。从春天开始,他没事就去集贸市场上逛

逛。扒扒捡捡,就像小蚂蚁一样,一点一点地攒东西。

那蜂蜜、冰糖、黄酒已存了不少。

秋天里,又买了一些黄豆、绿豆和红豆,还收了一批稻谷和红薯干子。自家晒

了一些萝卜干和豆角,还托老家那边晒了两缸豆酱,搬回了县里。

冬天里,买了不少干货,什么木耳、银耳、海带等等。

现在,屋里搁着瓶瓶罐罐的,都是吃的东西。

她这边也存了一些。

蜂蜜、冰糖、黄酒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就是几袋子黄豆和绿豆,这都是她和

抒文跑到郊区的集市上买回来的。

秋天里,她自己熬了五瓶子西红柿酱。

这个只要封着口,顶放得很。

娘也会晒酱,一下子晒了两缸,准备明年秋天再晒一些。

干货也备了一些。

这些东西都搁在了东屋里。

以前启康睡的那张床挪到了西间,让冬娃睡了。柜子也挪了出来,现在里面摆

着几个木架子,专门用来放东西。

按照计划,粮食之类的准备明年采购。

可想着明年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怕也要提前动手。

年前,她还准备买一些猪rou,熬几罐大油。

腊梅婶子教过一个法子,说是在刚熬好的猪油里,放一把花椒,再拌一拌,封

严之后能存放很长时间也不会变味。

章家爹来信说,家里也开始准备了,让她放心。

这大半年,凤芝住在镇子上。

她怀孕后,食欲不佳,她婶子在照料着她。

还说,今年冬天趁着农闲,县里号召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各级公社都召集了大批民工,在挖沟修渠。

小河道里,都架起了一排排的水车。

大喇叭里天天吆喝着,要大干快上,实现新的飞跃。

青沙河上,也开始建大桥,修大闸。

这个是由县里组织的,各个公社都调集了人员轮番上阵。每天从早晨干到夜

晚,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子里,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被集中起来,编成了战队上了堤坝。

吃饭都在工地上,可谓披星戴月。

由于劳动强度大,到了晚上还不歇工。时间一长,就有人受不了了。有开小差

跑回来的,就被村干部揪了回去。除了一些积极分子,抱怨的也不少。

可广播里说,这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早日进入共产主义。

现在苦一点,累一点,进入共产主义就享福了。

看到这些,徐甜甜感慨颇多。

解放前,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要靠天吃饭。

遇到风调雨顺,那就是个好年景,能多收点粮食。可遇到旱灾水灾虫灾,就只

能认命。年景不好,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

可解放后,就不同了。

以大队为单位,各村都修了水渠,挖了沟,搞起了农田水利灌溉。

这样,收成也有了保证。

以一九五七年为例,这是人民公社成立后的第一年。

广大农村开始集体耕种,集体灌溉,外加上农具的集中使用,使得全国各地都

取得了好收成。

工农业生产也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看到这样的成绩,不少人开始头脑发热。

想在“第二个五年”翻一番,还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

可这一阵“反右”反的,没人敢再开口说话。

最后上传下导,就兴起了一股“浮夸风”。

秋收之后,各地就放起了卫星,为来年“夏收”造数据。各省都是比着来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