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网文学 - 言情小说 - 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69

分卷阅读369

    是一项好举措啊!可以促进友好国之间紧密无间的交流,还能解决国内物资紧缺的问题,拿他们多余的东西,去与其他国家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如果遇上战争之年,就连最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都可以解决。

大清的粮食、棉种及菜种不一定是最佳的种子,若是进口来新的种子,还能研究改良更好的良种。

只听胤礽娓娓道来,再不像幼时的口若悬河,条理分明地诉说着温雅之语,不知不觉,康熙与陈廷敬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清官府主动去与洋外的商人谈生意。”

“既然要谈生意,大清就需要培养大量可以与他们交流的人才,大清得派遣自己的人走出去,伸出手,睁开眼,去探索外边的世界才是。”

胤礽:计划二,说服汗阿玛接见各国使臣。

这个计划需要的前期准备是培养大清自己的外语人才,派遣大清的人才去国外,增加解除海禁后的对外交流合作,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来到大清这里,包括各国使臣、传教士及国外商人等。

于是目地又绕回来了,改革军制暂时看不出效果,但购买洋枪、洋炮是可以短时间内达成的,沙皇俄国可以雇佣哥萨克骑兵来侵扰大清边境,大清为何不能雇佣其他国家的佣兵呢?这也是可以短时间内达成的。

只要大清与沙皇俄国开战,一心寻求通商路线的传教士们会竭尽全力促成他们和解,他们会不断地周旋其中,为两国之间牵线。

胤礽知道仅仅上奏恳请汗阿玛接见使臣,那汗阿玛面对国外使者居高临下的大国帝王心态定不会将这当回事,朝臣们也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他们也不会将国外使臣当回事的。

可若是有其他诱惑为饵,好处多多,与大清国本粮食有关,与大清百姓们生活息息相关,那可就不一样了。

陈廷敬都上钩了,汗阿玛这个立志要青史留名做千古一帝的恐怕也不会任由摆在眼前的好处溜走。

果不其然,陈廷敬主动将户部去年的粮食收支平衡汇报给了帝王听。

乍一听起来,大清的粮食库存逐渐在上涨,可随之而来的则是大清百姓的人口在不断增长,消耗起来也很迅速。粮仓之中的余粮看似足够,实则一遇上什么天灾,就需要拿去应急,整体而言这一项平衡如同踩钢丝般,紧张兮兮。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才会尽量避免两头作战,同时应对沙皇俄国与准噶尔汗国于大清国力的损耗太大了。

康熙的手指敲击着桌面,沉吟道:“那么,大清又用什么与去外洋人进行长期稳定的交易呢?”

“汗阿玛恐怕不知道,在外洋人的心目中,来自东方的丝绸与瓷器,金贵到只有皇室才能用得上,法兰西穷奢极欲的贵族们喜爱这些,英格兰富可敌国的大财主也喜爱这些,大清不仅需要进口,也需要出口商品,最重要的是,重新捡起汉唐时对周边世界的影响力。”

大家都以为大清是天朝上国,那没事,那就顺从大流,大清需要这样高大上的“包装”来进行文化输出,经营自己的国际形象。

第199章(捉虫)

胤礽所阐述的诸多“好处”,与如今朝贡贸易体系之下大不相同,他所称的与国外商谈贸易,竟是将那些“附属国”都当做了合作对象来平等对待。

康熙听着也就罢了,陈廷敬虽心动太子殿下说出来的利益,到底还是败给了上国之思想。

陈廷敬道:“外国入贡向来有年限规定,在朝中有定制,如是依太子殿下之意,会毁去祖先们此前定下的规矩,恐有妄行之忧。”

胤礽一点都没担心,还笑着说道:“规矩是从何而来的?是前明朝流传下来的规矩,前朝的规矩若是都正确,那还有我朝什么事儿呢?今时不同往日,大清的富庶繁荣,要在汗阿玛的手中起飞了。”

他朝康熙眨眨眼,之前还在谈论严肃的话题呢,一会儿就现了说话跳脱的原形。

陈廷敬:“……”

他不瞎!

许是在太子殿下手中吃了亏,又与太子相处许久,陈廷敬对这位储君也算是有些了解了。

人前倒是挺能端得住,就是人后那淘气调皮的性子,显然是被皇上给宠出来的!

若非皇上将太子殿下给宠溺过了头,以这位殿下的天分,还有汤斌、李光地等德才兼备的太傅教导,又怎么会歪成这样呢?

瞧瞧他上回在太子殿下手下吃亏,皇上那处理事情的态度,陈廷敬摸得清皇上的心思,当然不会没眼色的将那句“慈父多败儿”宣之于口。

大国高高在上的思想,朝中文臣们对国际形势短视,这些都不是个事儿,胤礽小时候还会为此生气,为此着急,这会儿都已经修炼出了僧侣一样的淡定心境了。

大臣们年纪大了接受不了新鲜事物,那就培养下一代吧,老臣们一个个老胳膊老腿儿的,折腾起来令人心虚,还是管年轻一些的来折腾。

谁都知道利益驱使人心,只要尝到甜头,大清与国外之间的交流就会从原先的凝固状态逐渐活跃起来,年轻人渴望建功立业,可比官场老饕们更有冲劲的多。

陈廷敬属于相对年轻的那一卦,从他来入手,还不是因为他是即将上任的户部尚书?

康熙瞪了他两眼,示意他老实点,他说道:“去岁,朕下令准许本国商人对外贸易,准许外来洋商前来港口贸易,不入朝贡之例,且一律对货按商船之长度征税。”

大清开放了对外贸易,其中的定制是内阁共同商议之下拟定的,按照商船长度征税简单粗暴,节省了大清的麻烦,还能提高外来洋商所带货物的“高价率”,大清官府只需要坐等着收税,就可以白捞一笔,抱着能赚就赚,不能赚也无所谓的心思,也难怪各国都积极派遣使者前来大清,恳请进京城面圣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清对海上商业贸易的立法在朝中全面商定下来并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是大量周边邻国与大清之间越来越亲密的贸易往来。

各地港口商船激增,仅仅从东瀛来往于大清的商船,就足有八十五艘。

除此以外,还有马尼拉和巴达维亚等以争相前来,但这些都是在港口,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与大清商人的贸易往来。

他们派遣的使臣同样没能有机会前来京城,因为京城这边接受外国使臣接见的朝贡时间还未到!

康熙开始教导胤礽,他对胤礽道:“因大清解除海禁,对外来商船一视同仁,而相较于更远一些的地方,大清商人更乐意与东瀛之类的邻国进行贸易。”

这是明摆着的,东瀛人深受汉之文化影响,懂得来大清的规矩,他们是大清朝贡体系中最为“乖顺”的一批附属国之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