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网文学 - 耽美小说 - 穿成男配长子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92

分卷阅读92

    便是她从拐子手里救回来的,郑皇后差点认了他做义弟。

南若连翻了几封,有的表示自己和文芝不在一个省,管不到不知情,有的表示事发后才知道很震惊——基本通篇废话,说了跟没说一样,而文芝所属宁安省布政使则很干脆的认错,只字不提杨焘,只说是自己治下不严,导致甄采出了差错云云。

织造局几个郎中的折子更绝,不知道不清楚不参与不明白。

一口气翻下来,除了感慨文采书法不错外,只有一个感觉:敷衍。

一种你叫我答我答了而且写满了试卷你还想怎么样的既视感,偏偏用词卑谦充满称赞,叫人挑不出错。

不愧是文人,文字游戏玩得叫一个溜。

南若看向太子,太子似乎并不生气,还饶有兴趣的拿笔给他整理出来的几封回话。

觉察到他的视线,头也不抬:“怎么,整理完了?”

南若将手中最后这一封递上去:“完了。”迟疑了下,道,“殿下,这些折子……”

太子抬头看他,一笑:“正常,孤是太子非天子,又未正式入朝,总不能孤骂两句他们就一五一十都招了,若如此,贪官污吏这个词便不会出现了。”

“不着急。”他屈指点了点安宁布政使的折子,“他们不说,总有办法叫他们说。”

南若似乎明白他打算怎么做,正想请缨看看能不能出力,太子却话音一转:“你过来没用早饭?”

这意思是?南若迟疑点头:“是。”

太子便拽了拽摇铃,等内侍进来:“给南宫总旗拿份早膳来。”

南若就立刻谢恩,心里再次感慨当代好老板,能惦记着员工没吃早饭还叫人给送餐的老板不多了。

南若吃早饭的时候,太子叫来了谭瑛和常青,他本打算回避,太子却止住了,叫他就在这吃。

南若便了然,这是要证明确实按照叮嘱关照他了。

于是太子三人在旁谈正事,南若一个人捧着粥在旁慢慢喝,防止发出声响,就这还被两人连连投来视线。

而果然如他想,太子将安宁布政使的折子给两人,叫他们以甄采出错为由去问责。

同时也知道了谭瑛和常青这两日查到了什么。

叫南若意料之外的,杨焘竟然真的是自杀,他在文芝海边的功过崖上悬石上吊,留下的认罪书也是他亲笔写的!

之所以如此确定,除了仵作验尸结果,是他的管家和妻子亲口承认。

杨焘写认罪书和上吊时两人就在旁边亲眼看着!

南若一时有点没反应过来,等太子抄起手边的折子重重摔到地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意从心口涌了上来,堵在喉咙,半晌发不出声来。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5-0122:09:19~2020-05-0223:51: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鬼知道、园园园、圆明、花叶叶飞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我家猫咪不温柔、哒哒哒哒、博君一肖doi粉10瓶;灯泡不亮6瓶;鬼知道3瓶;锦鲤哒哒哒、身下受攻了身上攻2瓶;昕寧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五十三、证据

五十三

南若很想骂人,可话到嘴边硬生生咽了下去,他能骂谁,骂皇帝还是骂皇后?还是这帮个个身份都比他高的官员?或者是这个人命如草的世道?

这可不是前世披个马甲按按键盘便能指点江山畅所欲言,即便前世造谣也要负法律责任,他现在脱口爽了,回头被帝后知晓,只一个再不重用就够他喝一壶。

他若想往上爬还得靠他们。

只能憋屈地咽回去,挂上和其他人一样的震惊与愤怒。

太子摔完东西沉默了好一会儿,这一回才是真正被气到,南若瞥到他露在袖口边的手握成拳,青筋崩裂。

“带管家与杨焘妻子来见孤……算了,孤亲自去。”

两人托了谭瑛带话说要见太子一面,许是杨焘有遗言留下。

太子派人去拿了身校尉服换上,南若也趁机叫初四去给他要了一套,太子看了一眼没说什么,默许他跟着了。

杨家人并不住在文芝,杨焘自尽的当天他们便按照杨焘的嘱咐去了省城,就住在宁安布政使衙门隔壁,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杨焘被朝廷定罪之前,不仅不能动他们还得保护住。

谭瑛要去衙门问责,他们正好混在他的队伍里。

到了地方,谭瑛一把拉住缰绳,厉声高喝:“将衙门围起来,只许进不许出!”

“是!”谭瑛手下立刻带着半路拉来的卫所旗丁分成四列堵门。

谭瑛下马来:“派几个人去杨家守着。”

太子和南若便顺势去了隔壁,谭瑛一收马鞭,带着校尉力士上前,一脚踹开守门的衙役,凶神恶煞长驱直入。

原本对锦衣卫感官并不怎么好的南若这一刻却泛起了一股爽意。

杨焘的管家和妻子见到太子眼泪瞬间溢了出来。

管家声泪俱下:“我们老爷是被逼才走上的绝路……”泣不成声。

杨焘妻子王氏还算坚强些,忍着泪将她知道的快速说了一遍。

大约为了保护她和三个孩子,杨焘并没有告诉她来龙去脉,是她从丈夫以往的行迹言谈中推测出来的。

杨焘继任文芝知府前两年都算顺利,直到今年初,皇帝南巡回去后,织造局忽然开始大肆买田圈地,意欲改稻为桑。

“亡夫并非反对改稻为桑,如今江南织业愈加兴盛,植桑的确能为百姓添些余财,可织造局强买强卖……”

南若皱起了眉,改稻为桑在郑皇后还没出现之前就在江南推行了,只是进行的很慢,百姓种十亩田搭配一亩半桑,毕竟对百姓而言粮食才是根本,一棵桑树种下去要三年才能采叶,若全种桑他们吃什么。

至于说什么眼光看长远,百姓不看这个,他们只看实际,实际就是有粮心不慌。

何况谁能保证到时候来收桑的商人不会压价?真到了那个时候,没有粮没有钱,只能被商人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