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网文学 - 言情小说 - 玉玺记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54

分卷阅读354

    望着卓御史,卓御史道,“你出身少林外门弟子,好说话,待到了白马寺,跟他们借些武僧。”

“这是殿下的吩咐?”秦廷问。

卓御史摇头,“我的。”三殿下毕竟是第一次办远差,手够狠,心不黑,估计就是留心洛阳将军,也不会做最坏打算。卓御史驰骋官场多年,什么样的事都见识过,人逼急了,弑君杀父也不算什么。

洛阳将军最好不要出事,出事也不要擅动,不然,这可是要命的所在。

不过,范巡抚应该不会这么傻招出洛阳将军来,他贪些银米,再大的罪无非就是砍头。倘文武勾结,便是犯了朝廷大忌,满门都保不住的。

卓御史同秦廷解释一句,“以防万一罢了。”

城外柳树抽出新芽,榆树也已是开始返青的季节,不过,许多榆树皮已被扒光,树便渐渐死了。

出了西雍门,很快到了白马寺。

皇子夫妇亲临,白马寺与少林寺的两位主持与若干高僧都亲自出迎,行过佛礼。穆安之道,“不必多礼。我到洛阳第一天就见到有僧人在施粥,你们有些善行,我与皇子妃早想过来看看。只是前些天事忙,如今方到。”

“殿下过誉,原是佛家份内之事。”

由白马寺主持引路,先到大殿礼佛。见正中香案上放有签筒,李玉华问,“这里也能摇签吧?”

“是。娘娘若有心愿,不妨以签卜算。”

李玉华看穆安之,穆安之轻轻摇头,他是绝不摇签算命的,这都是妇人喜欢的玩意儿!李玉华也不强求,自己在佛前刷刷刷连摇三支。

三支皆上上签。

卓御史道,“娘娘手气真好。”

“不是我吹牛,我就没摇过下签。”李玉华分别看三支签。

卓御史凑过去跟着一起看签,穆安之不满,你一外臣,离我媳妇这么近合适么?瞪卓御史一眼,过去陪玉华meimei一起看签子。

签上写的都是诗词,第一签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签语为:得此签者,必得显位。

李玉华很满意的说,“这签多准啊。”她现在是皇子妃,可不是显位么。

第二签是: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签语为:得此签者,子孙繁茂。

李玉华蓦得一喜,连忙递给穆安之看,“怪道人说这白马寺的签最灵验不过,我第二个心愿就是想问一问子嗣。三哥你看,多吉利啊。”

穆安之笑,“果然吉利。”瞧着有些意思,拿来最后一签,越发玄妙,签文八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签语为:得此签者,必得大道。

卓御史好奇,“娘娘第三签问的是什么?”

李玉华高高兴兴的把签子揣袖子里,“问的是将来呗,看我跟三哥以后是不是顺顺利利的。”心下暗戳戳的想,可见跟三哥这道是没走错的。果然神明点拨,李玉华一高兴,吩咐梅典簿,“把给两家寺院的赏赐拿过来给两位大师。”

格外与嵩山少林寺的主持道,“少林寺离得远些,这次过来主要是为了赈灾,怕是没机会去,等以后有缘再去吧。这是殿下和我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以后有什么天灾,能像这次似的,能帮一把帮一把,也不枉咱们认识一场。”

两位主持谢过赏赐。

然后,继续参观古刹。

今日天气晴好,待到一处八角亭,亭边一株杏花开的格外热闹,远远的朱墙下一从迎春也极灿烂。大家伙便坐在亭子里说话,李玉华知道白马寺还收留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问如今寺中还有多少流民。

白马寺主持道,“原本约有两百多少,后来城中招工,许多人去了。有些老弱或是病的还留在寺中,也方便照料,约有五十几人。”

穆安之说,“这里的百姓不知有没有去官府登记过,若是没去的,还是去官府登记做一下记录,以后待水退了,官府安排他们回乡。若天气就此晴好,过上半月,就能回乡重整家业了。”

白马寺主持悲悯的念一声佛号,“殿下慈悲。”

穆安之对拜佛兴趣不大,他是个做实事的性子,“不知那些流民住在哪里,我想见见。”

白马寺主持未料到穆安之要见流民,有些为难,“先时也未做安排,殿下稍等,老衲令弟子请几位施主过来。”“不必了。这歇的也差不离,咱们过去瞅瞅。”

白马寺是洛阳城最大的寺庙,规格自不消说,寺产亦是丰厚。这些流民住的是外院客堂,屋舍齐整,也还干净。院中一棵冠盖亭亭的大梧桐树,虽是刚抽绿枝,也有几分清新。便在树下设了桌椅,主持请了几位积骨的老人家陪三殿下说话。

穆安之问了他们各自的年纪,家乡何处,同他们说了招工的事,几人也很欢喜,“家里小子们都去做工了,殿下仁德,非但管饭食,还有工钱。我们几个老家伙干不了什么,就剩下拖累孩子们了。”

“哪里的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在,主心骨儿就在。”穆安之温和安慰,把等涝灾过后送他们回乡的好消息告诉了这几位老人家。结果,原本挺欢喜的氛围立刻尴尬冷清下来,穆安之疑惑,“你们不想回乡么?陛下已免了河南两年赋税,你们回乡,也能重新过日子。”

有位老者道,“这是衙门对咱们老百姓的关心爱护,何况又是回乡,不瞒殿下,心里既欢喜又伤感。殿下,要是回乡,修堤坝的活儿便不能干了吗?”

穆安之道,“咱们慢慢说,你们怎么不愿回乡?是想留在城里挣钱?”

“这一场天灾,逼的人没了活路。要是去年春,老汉也是一村里正,家里吃喝不愁。可去岁冬就开始闹雪灾,乡里人省吃俭用,总算熬了下来。开春却是暴雨不止,家里房子淹了,吃食慢慢也就没了。青黄不接,县里财主有粮,粮食却是越来越贵,再贵也不能叫一家老小饿死,几十年的棺材底拿出去买粮,待家里钱财花用完了,就是卖地卖房。老汉一家十余口,路上夭折了两个小孙子两个小孙女,才到了洛阳城,有幸进了寺院,讨到一口吃食。如今回乡,两手空空,拿什么重整家业呢?老汉想着,赶上这城里招工,一月五百大钱,家里孩子们出去挣些活钱,回乡也能盖两间土坯房,若得财主老爷允准,再佃些田地来种,亦能有个活路。”

老人家说着苦涩一笑,“其实,二月逃荒,县里财主家也什么都没了。”

李玉华忍不住道,“要是县里财主都出来逃荒,你们整个县不都荒了么。”

“贵人说的正是。”老人答道。

要是全县都受灾荒了,这地的事反是好办。李玉华对穆安之挑挑眉毛,穆安之对老人家说,“你们的难处,我都知道了。放心,若是让你们回乡,必是都安排好的。眼下只管安下心来做工,也挣些活钱。”

在寺中用过斋饭,这白马寺很会办事,中午休息的屋子据说还是当年明圣皇后与仁宗皇帝住过的。

李玉华跟穆安之说,“三哥,这要是没主的地,何不重新发还百姓